河南省中醫院文化建設簡介
河南省中醫院于2009年12月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為中醫藥文化建設試點單位,為加強文化建設,醫院從軟件環境和硬件環境等多方面開展工作,不斷提升醫院文化品位。
從醫院東門進入院區,在①號病房樓前是醫院較早建設的中醫藥文化長廊,共有30余塊宣傳欄,主要介紹醫院精神文明建設、文化建設、科室風采等主題。
醫院在二號病房樓西側的綠地上放置了“大醫精誠”文化石,選用石材是泰山石,以舒同體在正面雕刻“大醫精誠”四個大字,背面雕刻著醫院宗旨、醫院院訓、辦院方向、發展戰略等醫院理念。
在②號病房樓對面建設了“中華歷代名醫壁”。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,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。幾千年來,中華民族涌現出許許多多名震華夏,聲揚海外的醫藥學家,他們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,在世界醫學史上占有顯著地位;他們是是豐富發展中華文明的光輝典范。根據現有文字肖像資料,我們遴選了上自伏羲、神農、黃帝等醫藥始祖,下至清代末期的中醫藥文化的開創者,在創建中醫藥理論,開拓中醫內、外、婦、兒、針灸、骨傷、溫病等診療技藝,以及創立中國醫學流派,貢獻卓著,影響較大的中醫藥學家的杰出代表計三十六位,將其人物畫像位列于“中華歷代名醫壁”上,附以生平事跡、治學精神、學術成就、突出貢獻等,以秉承先師們濟世活人之術,激勵中醫人“承古納今,厚德為民”,不斷將中醫藥文化發揚光大,將中華文明發揚光大。
在③號住院部東側,設置了院訓主題墻,字體采用郭沫若體。新病房樓的院訓采用的是篆體,環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標志的“回型文”,底部以懷山藥、懷地黃、懷牛膝、懷菊花等河南“四大懷藥”為襯托,色彩采用醫院視覺識別系統標準色系。醫院院訓“承古納今 厚德為民”釋義為:弘揚祖國醫學,博采現代科技;廉醫和諧誠信,人民健康至上。
在新病房樓西部花園休閑區,地面鋪設菊花、人參等40余種中草藥浮雕,以利于患者在康復、休閑時段了解中醫藥文化。
醫院景觀照明系統包括由門診部和三個住院部等形成一體?!白≡翰俊比齻€字是陳天然老先生早年專門提寫的;“河南省中醫院”六個大字,與“河南中醫學院” 采用郭沫若體一脈相承。醫院logo確定為“承古納今 和諧發展”:標志主體是草書“中”字的變形,代表“中國、中原、中醫”,同時蘊含了醫療“十”字和“河南、和諧”的拼音首字母及醫院(Hospital)的英文字母—“H”;標志中心的“∽”(無限發展符號),源于中醫崇尚和諧、陰陽平衡的健康觀,其筆畫靈動有力,似蜿蜒黃河,契合院訓中“承古納今”之意。結合蒼勁有力的兩豎,體現了中醫文化中動靜結合的恒動觀,預示著河南省中醫院無限發展的前景;標志整體像兩個并肩前行的人,寓意醫患和諧、相互支持,共創健康未來;標志運用書法寫意手法,整體構思巧妙、氣韻流暢,以大地之色,象征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,底蘊深厚,生機無限。
醫院logo確定后,落實了視覺VI識別系統的建設,我院視覺識別系統應用于辦公、會務、宣傳、環境和對外交往等各個方面。按照《VI手冊》規范格式印制使用名片、手提袋、信封、紙杯、幻燈片、信箋、工作服、被服等物品和制作胸牌、科室牌、路牌等標識;舉辦大型會議、活動時,在主席臺背景、會場布置方面以醫院視覺形象標志為主元素;醫院視覺識別系統的推廣實施充分展示了醫院辦學理念和文化底蘊,增強了師生員工的凝聚力、歸屬感和認同感。
醫院在新病房樓一樓大廳制作了《輝煌國醫》漢白玉浮雕。漢白玉色白純潔,內含閃光晶體,給人一塵不染和莊嚴肅穆的美感,是中國古代皇家建筑、雕刻使用的名貴石料,西方從古希臘時代就用白色的大理石作為人像雕刻材料。為了紀念中華醫藥學的開創者,河南省中醫院、鄭州歐羅巴藝術公司、洛陽古建筑研究所共同設計制作了《輝煌國醫》漢白玉浮雕組圖四幅,材質使用人稱“中國1號”的北京房山一級漢白玉,作品分別為《黃帝歧伯問對圖》、《張仲景診脈圖》、《王惟一針灸圖》和《李時珍采藥圖》。
第一幅浮雕是《黃帝歧伯問對圖》。黃帝,姓公孫名軒轅,出生于有熊部落(今河南鄭州)。傳說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,有很多發明創造,如養蠶、舟車、文字、音律、醫藥、算術等。又傳黃帝所創之醫,為醫之原理。歧伯是傳說中的古代醫學家,黃帝之臣,又稱黃帝的太醫。黃帝常與歧伯討論醫學,并以問答形式寫成《黃帝內經》。其文簡而意博,其理深奧有趣,是我國現存較早的一部醫學文獻,后世因此稱中醫學為歧黃之術。
第二幅浮雕是《張仲景診脈圖》。張機,字仲景,南陽郡(今河南南陽)人,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。相傳任長沙太守。勤求古訓,博采眾方。張仲景是中醫臨床醫學的奠基人,后世尊稱為“醫圣”。他所撰寫的《傷寒雜病論》及其辯證論治思想,在今天的臨床實踐方面仍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,他的學術思想和寶貴的臨床經驗已經成了全人類的共同財富。
第三幅浮雕是《王惟一針灸圖》。王惟一,宋代針灸學家,為仁宗、英宗時代御醫。其在總結前人針灸醫療實踐的基礎上,于天圣七年(1029) 在北宋京都汴京(今開封市)鑄成“天圣針灸銅人”,銅人及其所著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展示了中國在針灸學、解剖學上的成就,為后世針灸醫學發展奠定了基礎,并為國內外醫學界所尊崇。2010年,中醫針灸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。
第四幅浮雕是《李時珍采藥圖》。李時珍,字東壁,號瀕湖,蘄州(今湖北省蘄春縣)人,明代杰出醫藥學家。李時珍是一位富有求實精神的醫藥家,為了完成修改本草書的艱巨任務,他幾乎走遍了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安徽、江蘇等地的名川大山,行程萬里。參閱了800多家書籍,經過3次修改,歷經27年,終于在6l歲時,編成了《本草綱目》。該書載有藥物1892種,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??茖W家郭沫若稱贊李時珍:“醫中之圣,集中國藥學之大成。廣羅博采,曾費三十年之殫精。造福生民,使多少人延年活命!偉哉夫子,將隨民族生命永生?!薄遁x煌國醫》漢白玉浮雕組圖的完成,體現了中醫人對祖國醫學的崇敬與熱愛。我們將以傳承祖國醫學精髓為己任,“承古納今,厚德為民”,為祖國醫學的發揚光大,做出更大貢獻。
近年來,醫院文化建設不斷提升,成立了書法繪畫協會、攝影協會、英語俱樂部、羽毛球協會、太極健身協會等文化團體;醫院在傳統診療中心、名醫堂等區域布置了名醫畫像、名醫名言等傳統中醫藥文化資料供患者了解。先后獲得全國醫學教育系統衛生文化建設先進單位、河南省中醫藥文化建設先進單位、河南省中醫藥科普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。
醫院西面的全科醫師樓即將投入使用,不久的將來,醫院面貌將會更加煥然一新,文化品位將會得到更加嶄新的提升。